上海制造怎樣“牽手”上海服務

原標題:上海制造怎樣“牽手”上海服務

■王丹



在輕工業階段和重工業階段,“上海制造”都是全國的響亮品牌。新形勢下,上海率先實現瞭制造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型。在此大背景下,如何再定位“上海制造”,是一個值得研判的重大課題。



“解決方案服務”能力較低



目前,上海制造企業至少自動化食品機械面臨兩個方面的挑戰:一個是來自國內更低成本生產商的低價挑戰,另一個是來自國際更高技能水平的跨國挑戰。如何在內外夾擊下求生存?不少制造企業選擇立足於有形產品來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和解決方案,或者至少提供與產品相關的附加服務。經驗表明,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有利於挖掘新的增長動力。對企業而言,有助於實現差異化競爭、提高附加值、創造利潤並鎖定顧客。

本質上,這種服務化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提供綜合問題解決方案,是向智能化、服務化和國際化的演進,是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的重要路徑。

研究顯示,“技術服務”“銷售和貿易”“金融服務”和“進出口業務”是上海大型制造企業提供的主要服務類業務。但與發達國傢和冷凍食品機械地區相比,上海制造企業的“解決方案服務”能力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解決方案服務”屬於比較綜合和高端的服務類型,對企業的整合能力有較高要求。同時,上海的生產性服務業存在創新能力薄弱、市場開放度不高以及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究其原因,與相關產業的政策性問題和內在性障礙有關。例如,鼓勵企業服務化的促進政策缺乏細則和落實;促進產業功能有效形成和發揮的政策不足,特別是同時具有優惠型和功能性的政策,如土地政策和稅費政策,主要針對制造業,而不適應於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又如,企業內部對服務化業務發展缺乏合理規劃。在一些大型制造企業中,服務類型業務收入已經超過制造業務的收入,可企業集團戰略層面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定位、發展路徑、發展規模等依然缺乏清晰思路。



促進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當前,美國大型制造企業已完成服務化,向後服務時代邁進;上海制造企業尚處於服務化的早中期階段。一般認為,制造企業服務化需要20年時間,10年戰略轉型,10年服務業大發展。上海大型制造企業的服務化始於2010年,預計會在2030年左右完成。

從政府層面看,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繼續擴大服務領域的開放,使具備服務化能力的制造企業有機會介入。以汽車行業為例,汽車制造和裝配環節的利率已經微薄。但是,與汽車生產和消費相關的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以及保險業是否可以向汽車制造企業開放,可以展開深入探討。此外,上海汽車制造企業在國際化市場開拓中,是否需要強有力的基於制造的服務業務支撐,也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

第二,在全市層面對制造企業服務化進行專項規劃。針對制造企業服務化的特點和訴求,可出臺針對性規劃和政策並予以推進落實。建議聚焦總集成總承包服務、研發設計服務、供應鏈管理服務以及產業互聯網型電子商務服務、科技服務、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專業維修等出臺操作細則。

第三,順應向“微笑曲線”兩端轉移趨勢,促進“制造+服務”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建議以“上海制造”飛地等模式,進一步發揮以上海制造企業為主體的輻射帶動作用。

從企業層面看,大型制造企業的服務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從發展戰略、競爭戰略、商業模式、組織結構、能力培養、人員激勵、企業文化等多個層次和領域進行變革。例如,重視培育制造企業服務化的資源和能力,尤其是系統集成能力。又如,營造一種服務化導向的激勵機制和文化,鼓勵跨職能合作。

(作者單位:上海財經大學上海發展研究院)





台中食品機械
arrow
arrow

    xvp157th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